甘坑博物馆

从甘坑博物馆简单了解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我在上周写的《横岗眼镜城·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红山6979小聚》一文中,挖了一个坑,现在填上。

甘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甘坑客家人与深圳、香港客家人同是第四次客家大迁徙的产物。从山里来到海滨的客家人,传承了千百年来辗转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陶冶出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品格。深圳客家人秉承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立足本土,以其智慧创造了具有“山风海韵”的客家第四种民居建筑类型,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甘坑博物馆,全又名甘坑小镇客家博物馆。博物馆内记录了甘坑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建制沿革,阐述了客家民系的五次大迁徙,陈列着各色富有客家风情的物件,还介绍了深圳甘坑客家人的抗日救亡运动。

甘坑博物馆内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是它对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的介绍。作为一个赣州客家人,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部分的知识,这也是我打算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何谓“客家”

客家民系,俗称“客家人”;客家民系是汉族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也是汉族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

客家民系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区的180多个市县,此外约600万人分布在台湾、香港、澳门,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

客家之源(摘录自维基百科

客家之称源于清朝初年,当时广东四邑地区以地主自居的四邑族群冠予客家,是一个他称。之初仍无客家之称,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区别。客家这个他称名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所知,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

客家民系“五次迁徙说”

客家迁徙肇始两晋时期,从中原出发,跨过黄河、长江,抵达赣、闽、粤三角区。客家人孕育于赣江,成熟于闽江,繁盛于梅江,播迁于东江、北江,衍播于国内外。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罗香林先生将其归纳为“客家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

自永嘉之乱(公元307年 – 312年)后,经“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大乱中原,历时136年),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为了避乱,开始大批向南迁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在这些南迁的人当中,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在古代,士以上的知识分子都要戴冠,所以对这批人的南迁,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客家人的形成,也被认为是从这次迁徙开始。

其中部分中原汉人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则抵达近广东大埔、梅县等地。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

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纵横中原地区,北方的山东、河南一带,南方从长江流域到鄱阳湖流域几乎都受到黄巢起义军的侵扰。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

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凤凰网

第三次大迁徙

公元1127年 – 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开始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

靖康之难宋高宗建炎南渡,于临安称帝建立南宋,女真人、蒙古人入侵中原,处于黄河流域的百姓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南下,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先民为寻求安宁的环境,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

《潋水志林》“岭峤四冲,土著少而客籍多。民俗买田则立户,立户则充役。侨寓流移,襁负担簦,春来秋去,著之以名籍,惴惴乎?”因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入永安县记》“县中多闽、豫章、潮、惠诸客家,其初高曾至此,或农或商,乐其土风,遂居之。风气所移,大抵尚勤俭,务敦朴,有淳古之风。”维基百科

宋元以来,迁徙梅州客家人的方言、特色民居建筑和文化艺术形成,客家民系定型。梅州是客家民系认同的“客都”。

第四次大迁徙

客家第四次大迁徙原因有二。

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起而号召举旗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客家人随郑成功到台湾;也有人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还有人到了广西、湖南、四川。

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大迁徙

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允许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任意招募华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起义军及其家属漂洋过海避难,形成客家第五次大迁徙。

鸦片战争后,契约华工兴起,不少客家人漂洋过海谋生,乃至在海外落叶生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分别迁徙到海南、广西,甚至漂洋过海去谋生。

至今客家人分布在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有句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一些物件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 客家民系


了解 Justin写字的地方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评论

《“从甘坑博物馆简单了解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有 10 条评论

  1. 为什么广东地区有客家人,而历史五次南迁到苏、浙、赣、湘、川等地区的人就不叫客家人。

    1. 其实不止广东地区有客家人。客家人这个称谓是源自客家民系第三次大迁徙(迁往广东梅州、惠州一带),这个称谓从广东地区传开,同时被其他地方的客家人所认同。我是江西赣州人,赣州绝大多数人都是客家人,那里还有一个客家文化城哈哈。

      江西赣州因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而被称为“客家摇篮”,而福建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被称为“客家首府”。所以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称为“客家祖地”。广东梅州则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区之一而被宣传为“世界客都”,广东河源则被称为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称为“客家侨都”。惠州、梅州、赣州、汀州又称为客家四州。——维基百科

      1. 学习了。我问题继续修正一下,那为啥苏浙皖川没有客家人……

      2. 苏浙皖川其实也有客家人,只不过这些地方的客家人相对来说没有前面提到的那几个地区集中,客家人口数量上没那么多而已。

        之前有学者将客家地区分为纯客住县市和非纯客住县市,你提到的那几个地方大概率是只有非纯客住县市。我看到网易新闻有一篇文章有具体介绍客家人口分布情况。

      3. “客家之称源于清朝初年,当时广东四邑地区以地主自居的四邑族群冠予客家,是一个他称。”
        我之前一直以为是广东福建地区本土势力排外,为区分彼此才定的规矩……

  2. 对于这些我是一点不了解 我一直以为客家人就像是某一个民族

    1. 哈哈,其实客家人大多数都是汉族~

      1. 还真不知道这个 都是汉族

      2. 是的,客家人的祖先应该就是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

      3. 原来如此 历史书上没有的我基本不了解 全靠着中学学的历史了

留下评论

在WordPress.com的博客.